十月小組講章
服事的榜樣
(台語)「我用新的誡命互恁,就是恁著相疼;親像我曾疼恁,恁亦著按呢相疼。」(約翰福音13:34)
(華語)「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
引論:
我所親愛的家人平安:感謝主,感謝牧師、長執、眾會友,再一次給我這寶貴的機會,用聖經的話語傳達耶穌美好的福音。也感謝所有兄姐時常的關心與代禱,讓我在神學院學習的過程,不只在學校更深認識神學,也在這期幸福小組的過程中,從兄姐身上學習火熱傳福音,學習謙卑服事人、彼此相愛的態度。跟隔壁的說:「因為有你的陪伴,我好幸福!」
壹、學像耶穌—服事榜樣: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是我們耳熟能詳「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一開始,經文說明耶穌在逾越節以前,就知道自己離開世上的時候到了,並且,耶穌也清楚知道天父已把萬有(也就是一切的權柄)交在祂手裡。這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但話鋒一轉,就來到耶穌在「最後的晚餐」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從一個如此偉大的人,立刻降卑成為為人洗腳的僕人。
在當時希臘、羅馬的習俗,吃飯是躺著吃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最舒適的、最享受的:用左手撐著身體、用右手拿食物。而他們的桌子是U字型的,分三區,最左邊是「高位者區」,中間是「次高位」,最右邊是「低位者」的座位,以此可知,上菜的方向即是從左到右。因此,在路加福音當中有陳述,在「最後的晚餐」當中,所有的門徒都在爭論誰大誰小的事,就是在搶奪最高位者的位子。主人通常是坐在左邊高位區域的第二位,第一位是主人的心腹好友,有象徵主人的保護者,而第三位(主人的左邊)就是最高貴的客人;最右邊低位區的最後一個座位就是服侍者的位子,通常現場會有僕人為所有前來吃飯的人洗腳,但若現場沒有僕人,就是最末位的人要為所有人洗腳。
為什麼當時要「洗腳」?因為大部份城鎮的街道上都散佈垃圾、殘渣,當時衛生設備缺乏,家家戶戶只能把垃圾往外丟或堆聚在城門外,所以街道上滿滿都是腐敗的垃圾,甚至會有惡臭味、蒼蠅,而且,牛、驢、馬的糞便也都會在路上,那時候沒有清道夫,只有狗會把這些垃圾吃掉,但一般居民都習以為常。因此,人們只要走在馬路上,腳就會髒、會臭,再加上,當時候他們穿的是帶子鞋,是暴露、是敞開的,所以他們一進到房子裡,腳一定要洗乾淨。然而,在「最後的晚餐」當中,彼得和約翰是負責籌備這場筵席的人(路22:8),所以,很有可能當彼得忙完進來時,發現大家都已就坐,而剩下最後一個空位就是右邊最末位,他當然也別無選擇地坐在那。彼得是被迫坐在末端位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而這位子的人又是要負責幫大家洗腳的人,洗腳更是奴隸中最卑微的工作。結果,萬萬沒想到,他們的主人耶穌竟然為他們洗腳。
當耶穌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對耶穌說:「主啊,祢洗我的腳嗎?」(V.6) 彼得的疑問是因為他很不好意思,畢竟這工作本該是他的責任,結果卻是夫子親自為門徒洗腳。接著,耶穌回答彼得說:「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但以後會明白。」彼得又說:「祢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彼得對他說:「那不僅我的腳,連我的手和頭也要洗。」為何彼得這麼說?當時的人因為家裡沒有浴室,常常會到羅馬式的公共澡堂洗澡完才回家,而回家走在路上腳必定會弄髒,所以,這時只需要把腳洗乾淨,全身就乾淨了!
洗澡,象徵受洗得救。得救後,人因與世界接觸會被污染。這時就要回到主面前認罪悔改,被主的話語如水洗過而潔淨,就能再次恢復與神的關係。當耶穌對彼得說:「與我無份!」並非指『不得救』,而是指『失去與主的同在,無法與主親密交通。』
當沒有一個門徒願意放下身段來服事彼此時,耶穌親自放下身段,為大家洗腳,以行動作為榜樣,教導門徒要學習真實的謙卑、彼此相愛、彼此服事,且要服事到人的需要。【我願放下身段,彼此服事!】
貳、新的命令—彼此相愛:
永光教會因著幸福小組擴張了傳福音的機會與層面。有好多彼此相愛的真相就在我們小組當中發生。兄姊住院時,同工輪替協助當義務的看護陪伴,不遺餘力醫院、家中的接送。疫情剛過,同工們總是提供藥品,為兄姊奔波,更是天天用RPG 陪伴禱告,這些都是真真實實活出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所教導的:「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
在約翰福音十三章1-20節當中,耶穌時不時穿插預言有一位與祂親近的人要出賣祂—就是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耶穌並不是要門徒趁機協助阻止猶大的背叛與自己的受難,而是用愛為門徒洗腳、為猶大洗腳,就是為仇敵洗腳。
第四節提到:耶穌「脫了衣服,拿一條毛巾束腰。」在聖經原文當中,與約翰福音10:17:「我父愛我,因為我把命『捨』去,好再『取』回來。」,『捨』— “ΤίΘΗΜΙ”、『取』— “ΛΑΜΒάΝΩ” ,都是同一個字根。讓我們看見,耶穌這個動作不僅是現在式的行動,也預表未來將要捨己,且要取回生命(復活),更要使人領受新生命。耶穌對門徒、對世人的愛,不只是謙卑服事的愛,更是願意付上生命代價—捨己的愛。
耶穌在為門徒洗腳的過程中,教導我們學習為彼此洗腳,也為仇敵洗腳,祂對人的愛不只是謙卑,更是願意捨棄生命!
德雷莎修女,一位放棄舒適的生活,用生命投入服事所有貧窮及病患的人。她不害怕接觸痲瘋病患者、不畏懼人因反對她的所作所為用石頭丟她,她只願將耶穌的愛分賜給窮人,好讓有需要的人知道即使世界不接納他們,耶穌從不撇下他們,同樣將他們抱在懷裡呵護、照顧。她一生服事的座右銘:「一切只為耶穌!」成為她在服事中無論面臨什麼挑戰,又或是有什麼非常卓越的功績,一切都只為耶穌,從不將功勞歸給自己。德雷莎修女在1950年設立仁愛傳教會,為愛滋病、痲瘋、結核者提供居所,更創辦藥房、診所、孤兒院、垂死之家等機構來幫助有需要的人。1979年,為表彰德蕾莎修女為消除對和平造成威脅的貧窮及困苦所作的工作與成就,她被頒予《諾貝爾和平獎》。她到挪威領取和平獎時,希望挪威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她的想法是:「一頓國宴,只讓一三五個人吃飽,但若國宴這筆錢交給仁愛傳教修女會,便能夠讓一萬五千個印度人得到一日的溫飽。」最後,挪威政府答應了德蕾莎修女的要求,把宴會的六千美元交給她使用,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因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文不值了。德雷莎修女其實大可將這一切都歸榮耀給自己,好好享受宴會與成為世界的焦點,但是她選擇的是更加謙卑自己,把一切所得歸榮耀給神,更將所得的全部分享給需要的人,而且沒有因此而滿足,停止所有的事工,而是持續每天關懷街上的流浪漢、痲瘋病患者,幫他們擦臉、洗腳。
結論:
我們可以說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信仰立下一個最重要的模範,也是我們與一般社會價值標準不同的地方—耶穌告訴我們要彼此洗腳。換句話說,在上帝的國度裡,我們並沒有貴賤、大小、高低之分。大家要學習的是耶穌基督告訴我們的「彼此」成為對方的「奴僕」,不是只有服事身邊的親朋好友,同樣地也要服事我們的仇敵。耶穌說這是祂為我們立下的榜樣,並且要我們照著去做,如經上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而且不是用說的,是必須用具體的行動表達出來。
基督的教會所需要的,就是彼此洗腳的信仰團契生活。耶穌告訴我們的不是誰應該為誰洗?祂甚至率先立下了榜樣:居高位者的先向低位的人洗。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高貴,就應該先使自己成為卑微的人一般來服侍他人。但是,更重要的是耶穌讓我們知道,在上帝的團契裡是不分彼此的。感謝主!我看見永光教會實踐了不分貴賤、大小、高低的來彼此相愛,而且這樣的天國文化不斷流傳到下一代,就如同我們永光人的服事態度:「把榮耀歸於上帝,把功勞歸給他人,把喜樂留給自己。」深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持續效法基督,實踐:【說耶穌所說,做耶穌所做!】
【小組分享討論】
1.耶穌為何為門徒洗腳?
2.請分享小組中彼此相愛、扶持的實例,見證主名。
【小組公禱事項】
1.為世界和平與萬民歸主代禱。
2.為新年度目標、事工計劃求神賜下 心意並親自引領。
3.為聖誕佈道系列活動邀約與幸福小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