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讚美:1.在這裡 2.聖靈的江河
經文:創世記31:3-7,11-16
- 禱讀金句:
(華語)「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詩篇16:5)
引論:
「以色列」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國家。它與人類的歷史息息相關,至今的耶路撒冷還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主前第17世紀,神就親自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將迦南地賜予他們與後裔為定居之所。主前1020年神在此地膏抹掃羅為第一位國王,猶太王國從此建立。第二任大衛王約於主前1000年登上王位,建都於耶路撒冷。然而,自從以色列分為北以色列和南猶大兩國後,就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帝國消滅。從此,以色列就進入被殖民統治的時期,歷經波斯、希臘、羅馬時期。於主後135年猶太人在猶太行省起義被鎮壓後,羅馬人就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境,從此猶太人開始流散至世界各地近2000年。直至在英國積極鼓動下,於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確定支持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與一個阿拉伯國家,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則由國際管理。其土地的分配是巴勒斯坦人保有45%領土,其他55%領土則必須分割給猶太人。並且,英國聲明將於1948年5月15日終止對巴勒斯坦地區之託委並撤軍交出委任權。更妙的是,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與猶太援以協會於前一天(1948年5月14日)立即宣布「猶太國家在以色列家園建立,稱為以色列國」,並宣佈戴維·本古里安為第一任總理。因此,巴勒斯坦地區被迫讓出家園的阿拉伯原居民,只能逃到加薩地區、約旦、敍利亞和黎巴嫩等國家。巴勒斯坦民眾的不滿,最終獲得由埃及、敍利亞、約旦、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五個國家的支援,組成阿拉伯聯盟派兵大肆入侵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以色列全力反擊,「以阿戰爭」正式開始。其實,根據聯合國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以色列領土範圍只有面積1.52萬平方公里。但經過四次以阿戰爭後,以色列目前實際控制的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以色列國土很類似台灣的形狀,南北長約470公里,東西最寬處寬約135公里,地形和氣候相當多樣。這是以阿戰爭的肇因與現況。若以今日的主題「神的應許與人的回應」來思考,是否有新的詮釋和想法呢?今天我們以雅各的故事來反省信仰的議題。【要確信上帝有應許】。
壹、確信神是萬福的根源:
雅各隻身離開父家,逃離哥哥以掃的怒氣,在舅舅拉班家已度過了20年。歷經20年的歲月,早己融入了巴旦.哈蘭這裡的風俗習慣,也早已習慣了與岳父的互動關係。然而,就在他一切都已習慣,漸漸忘了神的應許時,神利用環境的改變,來提醒雅各回想神的應許。神藉著拉班對雅各的態度由熱情轉而漸形冷漠,及拉班的兒子們用莫須有的指控中傷雅各,向雅各顯明祂的心意。神對雅各說:「你要回你祖、你父之地,到你親族那裡去,我必與你同在。」(v.3)藉著神的提醒,雅各才再次想起神的應許與祝福。當他召集妻子們一齊商量時,他說:「我看你們父親的氣色向我不如從前了;但我父親的神向來與我同在。」(v.5)他最得意的是「神向來與我同在」,因為他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神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祖父亞伯拉罕、父親以撒所信的神,不僅是「家神」,能力所及非侷限在家鄉而已,乃是超越時空、超乎萬有的神。所以,他深信「神向來與我同在」。其次,當他談到如今所擁有的一切產業時,他說:「神把你們父親的牲畜奪來賜給我了。」(v.9)其實,雅各在羊群中動了些手腳,但在他陳述的內容中,避談他如何略施技倆,讓肥美的母羊生出斑紋的肥小羊。不管如何,在他對妻子的陳述中,他深信這一切的恩福皆由神所賜予。【我確信一切都在神的手中】。
你我所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頭腦所認識的「上帝」和心裡所相信的「上帝」,其本質與能力是否相等呢?到底是用理性來接受這位神?還是用靈性來接受這位神?值得我們細心思考。倘若我們只用理性來相信這位神,則我們是把神限制在你我的認知與經驗中而已。唯有用心靈來相信,才會發現祂是全能、全智與全知的神,又是萬福的源頭。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像雅各般確信—「神向來與我同在」,並且我所有的一切皆出於神的愛與賜福。因此,我們方能如詩人的宣告:「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詩16:5)【我宣告:上帝是我的產業】。
貳、神是信實必永不背約:
雅各不僅確信這位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神,是全能、全智與全知的神,也是萬福的根源。他也向親人描述如何在異夢中領受了神的指示,並且神如何親自向他表明,神是一位信實、永不改變的神。從雅各離鄉背井到如今,神不但持守與亞伯拉罕、以撒所立的約,也持守與雅各所立的約。誠如神對雅各所說:「…凡拉班向你所做的,我都看見了。」(v.12)顯明祂是一位側耳傾聽、明察秋毫的神。神又對雅各說:「我是伯特利的神;你在那裡用油澆過柱子,向我許過願…。」(v.13a)顯出祂信守此約,永不背約。所以,神明確地指示他:「…現今你起來離開這地,回你本地去吧!」(v.13b)因為當時在伯特利,雅各是如此回應神的顯現與應許,他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祢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祢。」(創28:20-22)雖然,回去是一條充滿未知數與危險的道路,特別哥哥以掃的怒氣與殺氣未明。然而,既有神應許的保證,就必有超乎想像的結果。【神是信實的,說到做到】。
當雅各清楚地陳述從神所得的吩咐與應許後,拉結與利亞一反過去對立的態度,異口同聲地對雅各說:「…現今凡神所吩咐你的,你只管去行吧!」(v.16)她們不但完全支持雅各的抉擇,也樂意同心遵行神的話語。因為她們在過去懷孕生子與雅各蒙福的經驗中,充分經歷了神特別的看顧。因而確信神是信實、永不背約的神。親愛的兄姐:你我都有停滯在十字路口,猶豫於或左或右的徬徨裡。然而,我們若明白何為神所喜悅的道路,就當勇往直前。若還不明白神的心意,寧可多一點等候,多一點尋求,直等到心裡那份平安與喜樂來到,才作出重要的抉擇。【不要逾越聖靈的腳步,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
結論:
若以雅各的故事來反觀現今的以巴衝突,我們如何分辨呢?以色列確實是神所揀選和應許的國度,在舊約聖經有其獨特的地位。然而他們是用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待迦南地和居民,還是用政治的手段來強奪?另,巴勒斯坦人已累代居住在此,被強制驅離情何以堪?他們也有被神所疼惜的條件,不是嗎?可見,以巴衝突問题的根源就是:以色列認為這塊土地屬於自己的,因此千方百計擴張佔領。這些被現實逼迫的居民,當然不可能不反抗。結果是衝突連連,從未停止。因此,激進派的哈瑪斯原本希望藉此戰役,喚起整個阿拉伯以及國際的關注,徹底解決問題。結果卻提供以色列進一步統治的機會,以色列的盤算是形成「統治事實」,並逼走非猶居民。兩造之間的恩怨情仇,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社會輿論影響下,我們慣用政治思維來分顏色、選邊站,其結果是「非我族類」就「誓不兩立」。然而,若以神的眼光和信仰的角度來看待,必曉得神的心意,也明白當下該有的抉擇。因此,如今的基督徒不應以政治的角度來評論以巴衝突;而是應以宗教信仰的觀點來釐清和代禱。【神的應許,在人的順服中實現】。
- 分享討論:
2. 分享你曾因神話語的激勵,得著信心與勇氣,突破困境或難關。
- 小組公禱事項:
2. 為永光教會培育學校參與的學員和講師。
3. 為以巴戰爭和台灣的政治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