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小組講章

神的旨意和恩典

敬拜讚美:1. 齊來讚美  2. 何等恩典
經文:使徒行傳15章36-40節
撰文者:何照明 長老
【禱讀金句】
(台語)「咱知,萬項事互相運作,互許個疼上帝的人,就是照伊家己的旨意選召的,攏有利益。」(羅馬書8:28)
(華語)「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引論:
  我們教會推動2年讀經計劃,進度在使徒行傳時,牧師就打電話告訴我10月5日,希望我可以在主日禮拜中分享信息,我回答好,幾天後我有點後悔,之後,就開始思考我可以分享甚麼,我決定使徒行傳經文來分享,這是否是聖靈帶領,因為《使徒行傳》是記錄「聖靈工作」的書卷。主耶穌在這書的開頭就定下了主軸:「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聖靈的降臨,不只是聖經紀載事件,而是揭開了聖靈世代,我們的神是三位一體的神,現在是聖靈的世代,在五旬節聖靈澆灌,使徒們被充滿、大有能力,放膽為主作見證,聖靈雖看不見,卻在你我的身旁,並經歷祂的作為,我們的日常也是如此,經文說:「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14:26)我們常聽到見證,在工作上、身體上、經濟上……這些見證也道出了一個深層的真理,聖靈為我們開道路,「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約15:26)見證,就是活在神的旨意當中,也是恩典的故事,我們需要的是,神開我們的心,讓我們不只是照著自己在這世界上的經驗,來理解神的旨意,而是對焦於神,求神轉化我們的意念,看見我們在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改變、每一個人際衝突背後,都有祂奇妙的恩典。今天我們要從《使徒行傳》15章36-40節這段經文中,一起學習如何在不同的思維中,看見神的旨意與恩典。
【照神的旨意,心靈得安逸。】
壹、在爭論中,看見神的旨意:
  今天的經文「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徒15:36)保羅主動提議回訪信徒,顯出他對門徒造就的關心,不只傳福音,跟進與栽培以及牧養與關懷同樣重要,接著「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徒15:37)巴拿巴的性格向來溫和、願意鼓勵人,他的名字就是「勸慰之子」,他曾經在初期教會時,是唯一敢為保羅說話的人,把他介紹給其他使徒。因此,當他看見曾在第一次宣教時中途離隊的馬可,他心中仍然相信這位年輕人可以再一次被神使用,因此有意要帶稱呼馬可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徒15:38)保羅在事工上非常謹慎、重視可靠的同工,他記得馬可過去中途退縮,擔心此次若再找他同行,會再次影響事工進展。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保羅與巴拿巴這對宣教拍檔,在這第二次旅程之前,因著是否找馬可同行而產生激烈爭執,最終甚至彼此分開,這不是兩位剛信主的信徒,而是曾經一起冒險、建立教會、經歷聖靈大能的兩位成熟領袖,這兩種看法,都有其立場和考量,一個是著重「恩典與成全」,一個是著重「責任與穩定」,這是愛心與原則的張力,也是教會中經常出現的掙扎,但從神的角度來看,這卻開啟了兩條宣教的路線,巴拿巴帶著馬可往居比路去。神的旨意不總是透過一致與和平實現,祂可以在人的爭執與分歧中,仍然推動祂的計劃,祂不是要人爭吵,但祂能使用人的軟弱與限制,完成祂更大的旨意。
【領受神旨意,人生就如意。】
貳、在軟弱中,經歷神的恩典:
  經上說「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徒15:40),保羅則帶著西拉展開了新的旅程,最終走進馬其頓、希臘,把福音帶入歐洲,安提阿教會的弟兄為他們祝福,將他們託付於主的恩典中,表示支持與信任,神從來不是只用完美的人,祂用的是願意被祂引導的人,服事上我們難免會有看法不同的時候,也許是策略選擇的不同,甚至是對人的判斷有落差,但若我們願意存著謙卑尋求神的心意,就能在這些張力中,學習更深地信靠與順服,當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情緒、立場與堅持,轉向神的心意,就能在人的不完全中,看見神的完全。
    神奇妙的擴張在這段事件的核心,有一位常常被忽略的角色,馬可,這位年輕人,在第一次宣教的途中中途退縮,回了耶路撒冷。這樣的行為在保羅眼中,是不成熟、沒有承擔,也因此在第二次旅程時,他拒絕再帶馬可同行,但巴拿巴沒有放棄他,他選擇陪伴馬可走過那段失敗,給他第二次機會。聖經雖然沒有詳細記載巴拿巴與馬可後來的服事過程,但我們從其他書信中得知,這段關係結出了極寶貴的果實。
    多年後,保羅寫信給提摩太時,語氣轉變,他說:「你來的時候,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服事我上有益處。」(提後4:11)這句話的背後,是馬可生命的翻轉與成長,是神恩典的介入與醫治。更重要的是,這位曾經被拒絕的人,後來成為《馬可福音》的作者。他的筆,記錄下耶穌的事蹟與教導,成為歷代教會的祝福。馬可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人的過去,不能定義他的未來。曾經失敗、不被接納、不被看好的人,只要願意回到神的手中,神仍然可以重建、恢復、甚至大大使用。
    而在這背後,是一位願意成全他人的巴拿巴。他沒有寫出偉大的書信,也沒有如保羅那樣的名聲,但他選擇站在馬可旁邊,給予信任與陪伴。聖靈所賜的恩典,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而在於他成全了別人,並甘心退居幕後。今天的教會,需要這樣的屬靈父母,願意陪伴、願意相信、願意不急著看果效,卻願意長期扶持。
    而保羅的改變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從一開始的拒絕,到後來的接納,顯示出他屬靈生命的成熟。他沒有堅持己見,而是在神的光照下,更新了他的眼光與態度。這是一個屬靈領袖真正的成長,在堅持真理的同時,也學會施恩與接納。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馬可」的時刻,失敗過、灰心過、被誤會過。但神的恩典從來沒有放棄我們,祂能使我們重新站立,並成為祂手中的器皿。【給別人機會,神就給你機會。】
    我們也曾軟弱、曾失敗,卻因神的恩典被扶起。就如我所認識的一位弟兄,我回想好比馬可,他曾是醫學高材生,卻在執業中遇到許多難處,並且需要人的陪伴,但神引導他走上一條嶄新的醫界道路,他也在這過程中更深經歷神的同在與引領,「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
結論:
  神的旨意,不總是透過表面的和諧成就,有時候,祂藉著我們的不完美、分歧與爭執,帶出更大的計劃與果效,巴拿巴的恩典,不是轟轟烈烈地留下名字,而是在平凡中忠心到底,保羅的恩典開始於他根本不配被呼召,卻蒙神選召,馬可的軟弱,卻成為未來神重用的器皿,各位兄姊,因信,我們蒙神眷顧,領受恩典,我們得享救贖,如今我們需勇敢前行的傳福音。有一本書叫《天路歷程》作者:約翰·班揚,主角是基督徒,他寫到:「從『沉淪城』出發,踏上前往『天城』的旅程,在旅程初期,主角基督徒背負沉重重擔,他努力尋找解脫的方法,途中經過『律法山』,卻發現律法不能叫他得自由,只會讓他更加絕望,直到他來到『十字架』下,他背上的重擔立刻鬆脫,滾落山坡,掉進一個墳墓中,再也看不見了。」這告訴我們,神的旨意是要人來到耶穌基督面前,不靠自己的行為或律法得救;神的恩典是當基督徒相信耶穌,神的恩典就除去他的罪債,這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神的愛,願我們一生追求活在神的旨意中,經歷祂那豐盛的恩典。
【分享討論】
1.保羅與巴拿巴性格有何不同,神如何使用他們成就祂的旨意?
2.在你我當中沒有遇見或感受神的旨意和恩典在哪裡?
【小組公禱事項】
1.為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的後續救災工作禱告。
2.為本期幸福小組啟動邀約BEST代禱。